警惕建筑工程挂靠潜规则横行

来源:人民网 2012-09-24 09:11:21 阅读
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不专心做工程,而是将资质出借给没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这种存在于建筑行业的“挂靠”之风虽屡遭禁令,却屡禁不止。“行业都是这样,央企也是如此。”

       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不专心做工程,而是将资质出借给没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这种存在于建筑行业的“挂靠”之风虽屡遭禁令,却屡禁不止。“行业都是这样,央企也是如此。”前不久,一家拥有二级资质的建筑公司老总在采访中讲的话令人瞠目。他这么说的潜台词是法不责众,更加暴露了这个良心行业的沉沦。
 
        关注这个话题源自春节前后我们所做的两篇报道,一个是农民工讨薪,一个是职务侵占案,都发生在楼盘工地上,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工程挂靠问题。前者在江苏盱眙,项目的总承包商具有一级资质,但在它介入之前已由张姓包工头捷足先登,张是因为和开发商的一位前股东相熟得以揽下工程,这家建筑公司“插足”后张转而挂靠其旗下成为施工负责人。
 
        张尚属有一定资历的包工头,知悉工程的组织与管理,而在另一个位于山东龙口的房地产工地上,工程的实际承包人马某乃是个餐馆老板。他从别人手中接下工程,并承继了上家的挂靠关系,挂在一家二级资质的建筑公司名下。双方协议约定,建筑公司负责提供工程所需的全部合法手续,并以其名义与开发商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相应地,马某需按所承揽合同审计后造价的1%缴纳管理费。在另一份双方私下订立的协议中,管理费成了直白的资质使用费,“乙方使用甲方的建筑资质,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该项目的资质使用费(按工程总造价的1%支付)”。
 
        如果不是案件调查中涉及诸样合同文本,我们殊难获悉本属潜规则下的工程挂靠内情;作为新闻从业者拿到这样的“料儿”,也只是采访中的意外收获,而更多的工程挂靠以及由此带来的建筑质量风险却鲜为普罗大众所知。不得不说,这很令人揪心!
 
        盖楼不是搭积木,过家家,由不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组织施工,恰恰形同儿戏。建筑资质意味着过往的经验积累,意味着完备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试想,一个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的草台班子,何谈对各项技术指标的严格把关,又何谈对工程质量的保障,最终买单受害的还是购房人。
 
        大家知道,购房在当下仍是一种奢侈行为,国内拥有70年土地使用年限的住房设计使用年限统一只有50年,倘若搭进半生心血购得的房屋居然短命——50年都难达到——严重的还可能要命,这未免过于残酷和不公!
 
        如那位建筑公司老总所言,他一方面表示对将来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负责,一方面又承认只向项目部委派过一名“管公章”的。不难辨清,它在出卖建筑资质的同时,对工程质量监管几乎坐视不管,几近失控。若他所谓“行业都是这样”言下不虚,岂不可怕!
 
        当然,可怕的事儿不会马上现形,住进新房的人们或许只想到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而意识不到潜滋暗长的风险,但待二三十年问题暴露以后,那些本该出面负责的建筑、监理乃至开发企业可能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可以预见,他们现在漠视潜规则的横行,各自在房地产大干快上的年代分一杯羹吃,压根儿就没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
 
        或有朝一日,眼看着房子裂缝,高楼坍塌,却面临无人负责的局面,那才叫人欲哭无泪。由是,亡羊补牢不在晚,出路在于重拳监管。我们认为,要紧的事情有两项:其一,改变对建筑工程进行形式监管为主的老做法,在一项工程的不同阶段,保持主动、多次、突击性的抽查,及时纠错,防微杜渐;其二,对存在挂靠、转包的工程,将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一并问责,通过媒体曝光,重者吊销资质驱逐市场。
 
        监管者今日不作为,将为百姓安居梦埋下被噩梦惊醒的伏笔。这不是危言耸听。
来源:人民网 作者:纪丰 责任编辑:曾珠

特别声明

  本网为非营利性普及房地产领域法律知识公益网站,所刊讯息仅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及用于学术探讨和实务交流,该等行为既不意味着本网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判断,亦不构成本网出具任何用途之意见或建议。若所刊文章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冒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权利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我国将开展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问题清理
下一篇:建设工程挂靠施工对外民事责任的承担